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网站留言 监狱知道
我们一直在努力,不言放弃!
□ 新闻报道 □ 监狱视窗 □ 司法行政 □ 法律法规 □ 劳教动态 □ 警察风采 
□ 学术动态 □ 理论前沿 □ 法案汇编 □ 文献资料 
□ 大墙人文 □ 大墙文苑 
□ 招标信息 □ 狱政公开 □ 法律法规 
首页-大墙文苑-狱警创作-读《五柳先生传》
读《五柳先生传》
来源:巢湖监狱 方向  | 更新:2005-12-9 | 编辑:chinado

陶渊明先生的一篇短文《五柳先生传》,读过多年,始终不能忘怀。短文不独写出了志士节操、隐士心态,还在于妙手著文章,曲笔道世情。尤其是文中记载的那个五柳先生。我仿佛看到了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颜回的形象。一瓢饮,一箪食,不知其忧,不改其乐。五柳先生不仅安贫乐道,恬淡自如,而且好学好书,常著书以述胸怀,精神不受物质世界的困扰,诚然是中华民族千古优秀读书人的形象。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言五柳先生姓氏。陶渊明为晋大司马陶侃曾孙,本可自我夸饰一番,然这个姓字却是“不详”,故里“不知”。如果一定要给个称呼,仅与“宅旁五柳树”发生关系。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以“不知何许人”否定郡望之尊崇,以“不详姓字”否定门第之高贵,以“宅旁有五柳树”否定地位之显赫。无情地戏谑了世风所尚之门阀制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柳先生”之号一出,即知名晋宋享誉后世,而东晋王、庾、桓、谢四大家族喧嚣一时,今人知之,又有几何?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言五柳先生之禀性志趣。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闲静少言”,则不必诘难驳疑;不求甚解,则不必透彻析理;“不慕荣利”,则不必沽名钓誉。东晋谈玄之风大盛,名士手持麈尾,清言析理问诘辩难,所谈名理则虚幻缥缈深奥莫测。陶渊明却有着“归园田居”之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之趣,“采菊东篱下”之乐,自然不合炽热玄风之时宜,故对谈玄之风冷眼观之。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此言五柳先生之饮酒嗜好。“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社会动荡思想混乱,矫情作伪狂饮烂醉成了一种时尚,名士门放浪形骸。酒徒王枕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世说新语》)正是酒徒们醉生梦死的写照。陶渊明饮酒有德,行于当乎行,止于当乎止,与名士们的矫情放任不可同日而语。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他的《饮酒二十首》至今为人所珍爱。

陶渊明在归隐以前,曾经做过几次小官,后来觉得后悔:“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因为不堪忍受违己从俗的生活,就毅然辞官归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开始在草屋的田园中,种豆、采菊、饮酒、读书,品味着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趣。他认为“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牢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不因物质的清贫而改变其节操,不因境遇的通与否而忧愤。

在《五柳先生传》里,我看到了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陶渊明是中国读书人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读书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虽然他们有些已官至极品,但我认为他们骨子里都是读书人,不是“高官”)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在憧憬中流浪/在流浪中受伤/在受伤中成长/在成长中怅惘/在怅惘中守望/在守望中歌唱/在歌唱中端庄/在端庄中归乡”。当我读到这首现代诗时,眼前再次浮现出陶渊明陶潜的样子,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的样子,一种人格的力量在我心中升腾。陶渊明是寂寞的,但他寂寞的震撼人心。

在现代社会里,还能再看到一点陶潜式的精致的反叛?时至当代,当商品经济的大潮不断涌来时,文化人的品味花鸟、山水、田园、烟酒的文章也像小溪一样潺潺流出,弥补着有所失落的心田。这就更加令人深思了:陶渊明所开拓的那一片精神的田园,为什么能如此久远地沉积在读书人的心底呢?观念上的偏滞,决定于生活底蕴的浅薄。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后,重读陶渊明,却春风化雨,喧嚣的尘世渐渐远去,清凉之气令人块垒顿消。放逐灵魂,让其在浮躁不安的躯体中逸出,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里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这才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也才知道陶渊明的出仕与退隐,皆因不得已而为之。世俗的诱惑是无与伦比的,但能洁身自好,守住良知和人格,也算伟大。滔滔的雄辩有时不比读书静思时得到的多,我想,我们是应该静下心来去读读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章的,借助古人的力量,安安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内心。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书者,琢也,磨也,自修也,愿与诸君以此共勉。

附: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相关信息
城市的梦想 (2007-5-17)
学会让路 (2009-1-16)
公交超载为哪般? (2006-10-16)
雪来湾山驻更久 (2009-11-26)
藏青色的寄语 (2009-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