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网站留言 监狱知道
□ 新闻报道 □ 监狱视窗 □ 司法行政 □ 法律法规 □ 劳教动态 □ 警察风采  □ 学术动态 □ 理论前沿 □ 法案汇编 □ 文献资料  □ 大墙人文 □ 大墙文苑  □ 网站文集 □ 监狱学人 □ 网站专栏 □ 首届长三角监狱学论坛 □ 警务制度创新论坛 □ 汶川地震 □ 监狱警察职业资格准入制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前沿-法制理论-监狱民警违法违纪案件之透析
监狱民警违法违纪案件之透析
浙江省司法厅纪委 储雪青 朱晓晔 
Loading...

近年来,预防和惩治监狱民警腐败问题,不仅在司法行政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中摆上重要位置,而

且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分析监狱民警腐败问题,原因固然很多,我们以为,这中间表现出来的我国传统中的“熟人社会”文化影响不能忽视。在我省近几年发生的监狱民警职务活动中的违法违纪案件中,这种负面因素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探讨针对性的防范、化解举措,无疑有利于监狱民警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推进监狱现代化、法治化进程。

一、具有内在特点的“熟人社会”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下,因为人们相对固定在一定的土地上,形成了有着各种亲缘关系的“熟人社会”。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贯穿的也是建筑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上的封建礼法思想。在这种状态下,法律是可以敬而远之的东西,而身边人们的评价则关乎个人和家庭荣誉地位。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总结为:“熟人社会”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律,即与自身关系的距离远近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的价值观念和思维逻辑。显然,这与高扬法治旗帜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格格不入。

“熟人社会”的这种理念,本身在社会传统文化的承传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监狱民警的“小社会”,更为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提供了管道,直接影响监狱民警的价值取向、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影响民警执法态度和监狱行政效能。

另一个导致监狱民警价值理念、处世方式“熟人社会” 化的重要因素,是本应居于强势的法治元素力量薄弱。首先是长期以来国家法制的不健全,特别是监狱工作具体法律的不完备。第二是监狱民警长期以来缺少正规的法律教育训练。

二、“熟人社会”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冲突现象 “熟人社会”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具体体现于民警违法违纪问题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信仰的失却和规则意识偏离。依法行政体现在监狱行刑活动中,最突出的刑罚执行依据和程序的法制化。这是现代监狱公正执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因此也是最可能出现冲突的关节点。表现在一些民警身上,与罪犯及其亲属界限不清,另一方面是在罪犯考核奖惩、乃至申报减刑假释保外就医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2002年, 我省一监狱发生一起徇私枉法案件,在一罪犯减刑过程中,多名民警共同作案私自撤去罪犯档案中的一件处分记录材料,隐瞒其受处分事实,导致该罪犯获得减刑半年。事发后,6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另有多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从整个案件看,其犯罪成本与结果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调查发现,其中有个别民警收受罪犯亲属钱物事实;也有民警仅仅是因为熟人的请托;从案发后涉案人员的悔罪材料分析作案者动机,除了心存侥幸,更多的在于民警执法活动中主观随意性。无视减刑是我国行刑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客观公正性和严肃性,却把“熟人社会”的人情、“面子”等等作为潜规则。法律信仰的失却和规则意识偏离的另一种表现,是打骂体罚罪犯的现象,因此引起的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近几年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分析中间具有共性的原因,从深处看是缺少执法为民的基本理念和素养,没有尊重和保护罪犯合法权利的法制意识;而最直接的,起码是缺少对各种禁止性规定的警惧,没有把各种制度条规内化为内心的戒律,因此缺乏研究和掌握科学的教育管教技能的动力;而旧传统行刑思想却一直蛰伏其间,遇有机会,就蠢蠢欲动。

(二)对权力的认识偏离。其表现也是两方面,一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以权谋私,致使行政行为商品化。为那些觊觎通过权钱交易、权情交易达到个人牟利目的的不法分子提供机会,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从中得到满足。从近几年我省的发案情况看,案件基本集中在经济活动中贪污受贿和执法过程中徇私舞弊两类。其共性的特点是将国家赋予的社会公共权力私有化。主观上的原因是个人的贪欲作祟,但熟人之间的请托,无疑起了牵线搭桥、推波助澜的作用。2004年上半年,我省一监狱纪委集中查处了少数民警收受罪犯及其亲属钱物案。9个民警涉案,涉及款物,大到上万人民币,小到一些烟酒、几件衣物。其中8人是现职或在违纪期间担任过分监区领导,在监狱基层工作中有一定的执法权和处置权。罪犯为了改善受改造的生存状态,无孔不入,将他们当作首选目标。形成这种物质关系的切入点,应循的同样是熟人社会的熟人规则。每个个案中几乎都有同学、同乡、亲戚、朋友,甚至是同一个监狱的同事在其间充当“中介”,以熟人之请下馆子,联络感情;以熟人之情送钱物,要求办事。我们的民警最初就是从这种温情脉脉的熟人关系中丧失了警觉。“私欲”中,既有有形的财产利益,也包含了无形的“人情”利益。二是盲目的权力崇拜,唯“权”是仰。一方面把领导意志作为工作标准。把听从领导,当作不光是为了开展工作,还在于搞好与领导的关系,认为领导给自己面子,自己也应让领导体面。以情处事,处情丧志,当然,目的在于面子换面子。前述徇私枉法为罪犯超幅度减刑案件中,有一个颇具典型性的情节:案件发生期间,一位监狱领导曾电话询问过涉案罪犯的服刑刑期。接电话的民警由此领会成领导暗示,于是更加胆大妄为。另一方面为了体面,为了在更大的社会面混个“熟”,部分民警把职务升迁作为人生奋斗目标,功利性明确,一旦心理预期失落,就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淡化,转而追逐经济利益。今年上半年查处的少数民警收受罪犯及其亲属钱物案中还反映出一个明显特点:“40、50”现象。涉案民警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近几年的领导干部普遍趋向年轻化,基层流行的顺口溜是“四十不提,五十不用”,到了这个年龄,眼看升职无望,退而利用现有的权力追求尽可能的经济“实惠”。其中,还不乏这样一种扭曲心态:以钱物的收受证明别人对自己地位崇拜。一些涉案民警谈到,自己本身并不缺这点钱花,也知道靠收受这些千儿八百的小钱不能一夜暴富,但能达到一种心理满足。

(三)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症。应对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低下,思想上,缺少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多元化思潮的辨析能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法分子的手段变化,缺少应有的警觉;行动上,不论经济活动或者执法活动,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对不法分子趁隙而入的进攻缺少抵御防范手段。我省一监狱副监狱长李××落马的案件,很能说明问题。李××原是监狱职工子弟,在监狱环境里生,在监狱环境里长,参加工作后入党、提干,一路为周围人看好。他刚开始接触市场经济时,正面表现出来的是对市场经济中业务人员频繁交往反感,但同时对市场经济活动必须的规则制度建设同样没有概念,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制办法处置日常经济往来。当然也习惯用熟人社会的熟人规则对待图谋从他手中获得非正当利益的“朋友”。以这样的状态站市场经济活动的前沿,一遇对方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进攻,便迅速败下阵来。自1993年到2003 年,他从担任副大队长到副监狱长,其间利用负责水泥厂筹建、生产管理及分管生产、供销、经营等职务之便,先后50余次非法收受“兄弟”、“朋友”相称的供应商现金、购物卡等贿赂,共计人民币10.38万元。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症的另一个表现是,面对市场经济下社会的多样化变化心生浮躁,盲目攀比,以至心理失衡,行为放纵。调查涉及收受罪犯钱物的那些民警,普遍有一种心态,认为监狱工作条件艰苦,责任重、收入少。与经商的同龄人比,很多都已成了“大款”;与周围的“熟人”比,社会上吃拿卡要的风气不见得没有,“为什么别人做得,自己就做不得?”于是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不自觉地在思想上解除了武装。

三、在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最大限度地消除 “熟人社会”藩篱 传统文化的传承浸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扬弃其不合时宜的落后元素,对党风廉政建设和监狱法治化建设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在建立本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找准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消除“熟人社会”藩篱。在当前,我们以为起码有以下工作可以做: (一)加快监狱法治化进程,真正树立在监狱工作的法律强势地位。法治化具体体现在监狱工作层面上,在于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行政、依法行刑,以国家法制统领监狱刑罚执行、教育改造等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执法监督。通过法治化,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这个过程中,关键之一是监狱民警法律信仰的培养。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从领导干部到基层普通民警人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使依法行政、依法行刑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关键之二是与国家刑罚制度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更要使制度落到实处,行之有效。通过制度的贯彻落实,确保国家法律的实施到位,也让民警在严格的法治环境中得到训练。关键之三是拓展监督渠道,建设进一步公开、透明、受制约的权力运行环境。

(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营造执政为民、开放大气、尽职清廉的文化氛围。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宣传时代发展中不断涌现的先进模范事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做好传统文化精华与现实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文章,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政勤政文化教育,以品位高尚、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产品,丰富民警精神生活、陶冶民警思想情操。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统摄作用,促进民警队伍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共同的人生价值理念,为民警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加快监狱体制改革和监狱布局调整。通过改革,剥离长期共生的生产经营机制,使监狱真正成为专一履行刑罚执行功能的国家专门机关;依托国家城市化建设,调整监狱布局,使监狱高度融入社会大环境,逐步剥离一些过去在远离城市条件下为解决民警生活必需的各种自给保障机构,引领监狱民警开阔视野,跟上时代,走出小圈子,走向大社会。

(四)激活人才流动机制,改善民警队伍整体结构。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改革规章,规范选人用人渠道。通过公开招录公务员,广泛吸纳具有较强政治素质和系统法律教育背景的新生力量进入民警队伍;坚持条件,完善程序,强化选才用人的监督约束机制,全面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范;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在进一步实行民警在本系统、本单位的交流轮岗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交流渠道,争取长期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民警跨系统跨行业实现交流;敞开不适宜继续从事监狱管理工作人员的转岗出口。进一步搞好在职民警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系统化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素质培训,与时俱进强化广大民警职业意识和能力。

(五)坚持严惩腐败。依法及时查处违法违纪的“害群之马”,依法依纪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经济处罚和对违法违纪款物的追缴力度。充分发挥案件查办工作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更新:2005-5-28
信息编辑:chinado
标题:
验证:
内容:
  
热点信息
网络广告
推荐信息
网络广告
信息评论
Loading...
Prison.com.cn版权声明网络安全
除本站首发信息外,本网所有信息内容都来自网络,同时都注明稿件版权信息。对于未注明稿件来源的,都为网络原稿未注明稿件。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所有内容仅供关心和期望了解监狱的社会公众和监狱民警观赏、学习和探讨,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对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有意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