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一对母子双双身陷囹圄,拒绝改造。一位女监狱长,利用母子的那份牵挂,打开了他们的心结。一个真实的故事,诠释了监狱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和谐。
尊敬的李监狱长:
现在一想您,就看看您的来信及以前的照片,回忆是痛苦的,也是甜蜜的,您把我看成一个能做到任何事情的孩子,给予我自信,给予我一切力量!当我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您的书信及殷切的期待,敲开了我清醒的头脑,挺住了艰难的日子,伴随我走到了今天,我现在正庆幸自己走进了监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不管阻力有多大,有您做坚强的后盾,我会勇往直前朝着您指引的道路前进……
这是一封来自囹圄中人发自内心的重生呼唤。他叫王辉,服刑于 监狱,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有两位母亲,两份母爱……
家庭破碎,母子双双入狱
自小聪明伶俐又懂事的王辉,原本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可是,就在他14岁那年,母亲赵玉敏因琐事与单位同事张某结怨,与王辉的父亲合谋将张某杀害。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辉父亲死刑,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赵玉敏无期徒刑。
一纸判决,使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变得支离破碎,王辉刚刚进入青春期,就成了没有父母疼爱的孩子,只能由年迈的姥姥、姥爷代为抚养。
王辉很有孝心,他并没有嫌弃在监狱服刑的母亲,在每个月的接见日,他总是准时到达,不管风吹雨打,都要见母亲一面。就这样,年复一年,赵玉敏在儿子的鼓励下逐渐开始了平静的改造生活。
直到2003年3月的一次接见,赵玉敏只见到了年迈的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听到女儿问起王辉,老母亲赶忙说因为王辉功课紧,没时间过来,当时,赵玉敏信了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一连3个月过去了,王辉还是没有出现。赵玉敏越想越不对劲,难道儿子出事了?否则儿子是不会不来看自己的。在她的再三追问下,老母亲流着泪告诉她,由于王辉在学校结交了社会上的坏孩子,经常逃课,还和他们去抢钱,3月份就被公安局抓走了。
这个消息真有如晴天霹雳,赵玉敏一下子蒙了,一连几天,都回不过神来。几天后,无心改造的她开始胡思乱想,她把王辉的堕落归结到家庭的破裂,归结到自己对他教育不够,最后归结到自己的种种不是。她人在监狱里,心却已飞出大墙,一方面她担心王辉被判得太重,另一方面心里又对自己无限地谴责,终日以泪洗面。
当最后得知王辉因抢劫罪被判七年有期徒刑时,赵玉敏崩溃了,她开始发呆出神、不思饮食,谁和她说话也听不进去,整个人在精神的折磨下渐渐消瘦。
女狱长为母子相见搭桥牵线
服刑人员的每一个表情都能引起监狱民警的高度警觉。赵玉敏低落的情绪、忧愁的表情被到监区视察工作的监狱长李瑞华看在眼里,她走到赵玉敏的身边,用真挚的询问打开了赵玉敏尘封已久的心门。
了解了赵玉敏改造情绪的症结之后,李瑞华马上拨通了天津清河分局政委吕国兴的电话,双方就赵玉敏和王辉的具体情况交换了意见,决定让这对苦命的母子见上一面,稳定他们各自的情绪。
2003年9月10日,正值中秋佳节的前一天,王辉在清河分局吕政委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女子监狱。
看到拄着双拐下车的王辉,李瑞华心痛了。在与吕国兴的通话中,她多少了解了王辉的一些情况。王辉入狱后情绪一直十分低落,自卑、忧郁、消极一直困扰着他。缺少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王辉的内心早已埋下了阴影,入狱后他悔恨自己犯下的错误,对人生已经心灰意冷。他不参加文化技术学习,也不参加劳动改造,甚至拒绝下地行走。他的心被自己封闭起来,双腿因为长期不运动,肌肉渐渐萎缩,行走困难。
已身为人母的李瑞华十分细心,她考虑到赵玉敏如果见到拄着双拐的儿子心情一定会变得更沉重。于是她鼓励王辉扔掉双拐,走着去见母亲。王辉明白李瑞华的用意,二话没说,扔掉了双拐,一步一拐艰难地移动着双脚。从监区大门到团聚楼有一条50米的甬道,王辉坚持要自己走完,他每走两步就用手扶一下道路两旁的柳树,靠着柳树休息一下。短短的50米,王辉坚强地走着。
看着儿子慢慢走来,赵玉敏激动地全身颤抖,她也缓缓地接近儿子。见到了母亲,王辉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妈”,两颗破碎的心融合到了一起。
女狱长鼓励儿子积极改造
其实,我早就想给您写信了,只是,我学历有现(限),写这一封信要用四五天时间,因为我已经出工干活,白天没时间,只有夜里写。从十点写到一点,还要先写草稿,这封信我写了四遍草稿,很多字还要查字典,我的字又写得不好看,可能还有很多错别字,我非常的惭愧!请您原谅,好吗?
这是王辉回到天津清河监狱后给李瑞华写来的信,在信中他将李瑞华当成了亲人,向她诉说心情,讲述自己的改造历程。
从来信中李瑞华深深地感受到王辉的懂事和用心,便用“不学无才,不学无能,不学无用”这句话来鼓励他,让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将刑期变学期。
一次,王辉因打架违反纪律被集训,他十分后悔和懊恼,便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瑞华。在给王辉的回信中,李瑞华这样说:“第一次见面,我就觉得你是个有勇气的小伙子,你自己说过‘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我还握有未来 ’。是啊,不论过去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跌倒了,咱爬起来,从现在起,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握好明天。”
亲情的感召以及李瑞华和潮白监狱分监区民警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王辉的改造动力。从当初的拒绝行走,到现在的行动自如,积极参加劳动、热爱运动,王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据民警介绍,王辉现在可以参加各类生产劳动,生活态度也积极了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目前获得一次减刑奖励,有望在2008年提前出狱。
王辉的每一次来信,李瑞华都会转交给他的母亲赵玉敏,让她了解儿子的身体境况和改造情况,同时还借机鼓励她尽到母亲应尽的责任,与儿子开展改造竞赛,争取多减刑,早日回归社会。
赵玉敏怀着对李瑞华的感激和对儿子的思念,也开始积极地改造,从一开始的漠不关心转变为积极要求为政府做工作。经过半年的考察,监区安排赵玉敏担任“事务”(协助监狱民警工作的服刑人员),赵玉敏欣然接受,并积极配合监狱民警工作。目前,赵玉敏已经累计减刑7次,共计26个月。
三年后的再次狱内重逢
“妈,您好吗?”
“妈很好,你怎么样,腿好了吗?”
一对身陷囹圄的母子在天津清河区潮白监狱的团聚大厅里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彼此问候着,微笑着,激动着……
母子重逢的这一幕,是继2003年母子在北京女子监狱第一次团聚后的再度重逢,也是饱含着女子监狱、清河分局双方领导的一份深情寄托。
有了2003年的第一次相聚,赵玉敏和王辉都积极地配合改造,并获得了减刑机会。考虑到“母念儿,儿思母”,李瑞华再次拨通了吕国兴政委的电话……
2006年3月16日,春光明媚,李瑞华带着赵玉敏驱车赶往200公里以外的清河分局潮白监狱。李瑞华为了能让赵玉敏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去看望儿子,前一天就将“好消息”告诉了赵玉敏。得知第二天就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时,赵玉敏激动地哭了,她连连向李瑞华道谢。为了团聚的一刻,赵玉敏兴奋地一晚上都没有睡,她为儿子带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毛衣和学习、生活用品。
200公里的路程并不短,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赵玉敏是在紧张、激动和期待中度过的。
当李瑞华与赵玉敏走进团聚楼时,王辉早已在此等候,见到久违的亲人和胜似亲人的李瑞华,王辉表现出男子汉式的坚强,忍着激动之情,礼貌地打了招呼。
落座后,李瑞华热情地与王辉唠起了家常。李瑞华说:“王辉,你很坚强,但我知道你内心很激动,你一直给我写信,我了解你改造中的每一次进步,现在你能积极参加劳动,这样很好。过去你触犯法律,今后要往前看,好好改造,你信中说自己文化低,我给你带来了几本书。”随后,李瑞华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微笑面对人生》、《读故事、悟人生》、《美好的人生》等书籍。李瑞华通过讲解每一本书的寓意,来教导王辉怎样思考问题、感悟人生,告诉他通过学习缓解压力,提高文化素质。
来之前,李瑞华特意到商场为王辉挑选了一套男士纯棉内衣。当接过这套内衣时,王辉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李瑞华轻轻地拍了拍王辉的肩膀,王辉深深地向这个他心中最尊敬的监狱亲人鞠了一躬。顿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股浓浓的亲情感动了。
近两个小时的团聚中,赵玉敏始终拉着王辉的手,可口的团聚餐在这对母子面前变成了摆设,虽然彼此都给对方夹了菜,但谁也顾不上吃,好像有道不尽的千言万语。
“妈,你要注意身体。”
“辉辉,要好好改造,不辜负民警对咱们娘俩的关心。”
母子俩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改造、道着亲情。其实母子俩的共同心声就是用优异的改造成绩感谢李瑞华,感谢吕国兴,回报监狱民警对她们的教育挽救。
一位女监狱长与一对服刑母子的真实故事,诠释了监狱民警与服刑人员的和谐改造关系,折射出监狱人民警察的责任,展示出人文化管理的改造成果,是“以人为本”改造理念的大胆实践和有益尝试,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有力证明。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1月下半月刊)
更新: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