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7日,乔司监狱第六分监狱公布栏内贴出-./0122004年度“双评”资格名单,服刑人员杜某的名字醒目的列在“监狱记功”栏中。这已是杜某连续10次被表彰。而在一年前,他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顽危犯,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监狱领导的耐心教育,监区民警的关心帮助,亲人的深情呼唤,终于使我从恶梦中醒来。”这就是杜某发自内心的回答。
杜某,河南省淮滨县人,小学文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99年5月投入乔司监狱第六分监狱六分监区改造。刚投改时,他的改造还是比较积极的,通过努力,2000年还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然而该犯看到该监区的两名罪犯先后被保外就医,原想通过减刑早日获得自由的他,动起了想通过装病来达到保外就医的念头,从此,走上了消极改造的道路。
2003年3月12日这天早晨,起床铃响后,小组内其他服刑人员都已陆续起床,但杜某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小组长提醒他起床,杜某却闭着眼睛不说话,变成一名“不睁眼、不说话、不吃饭、不喝水”的罪犯。面对此情,分监狱、监区民警虽感到该犯有装疯卖傻的嫌疑,但本着从人道主义和教育、挽救罪犯出发,没有对该犯进行简单的惩处,而是从监区领导到分监狱领导对该犯进行了多次耐心的教育劝导,但由于该犯始终采取“四不”方式对付民警的教育规劝,长达7天始终不吃不喝靠输液维持生命,被送到省青春医院、省同德医院进行救治、鉴定。在医院里,他故意将灌下去的奶粉汁吐在身上、小便拉在裤内,浑身恶臭阵阵,随同监管的王洪潮、黄启锋、张志坚等民警却耐心地把他身上一点点地擦干净。从医院检查的结论看,他一切正常,但他却仍以“四不”方式抗拒,倘若回到监区或靠简单的输液,他的身体将受到极大的伤害,将有生命衰竭危险。为使杜某这种自伤行为不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李耀强副监狱长决定将他继续留在青春医院救治,并对着紧闭眼睛的杜某不厌其烦的开导教育,讲法律、讲前途、讲生命的价值。同时,想方设法打电话和该犯所在的村书记联系,让家属来帮教。其妻徐继红等亲属专程从河南淮滨赶到医院,对其进行开导,分监狱的河南籍民警、财务科长轩长根也挤出时间来对他做思想工作。在民警多方面的教育下,他开始睁开眼睛,并开始吃饭和喝水,但仍不开口说话,转化效果不佳。时间到了4月份,非典来了,在这困难时刻,分监狱将该犯送到了杭州市安康医院进行住院鉴定,并多次前往医院进行教育。看到监狱民警既依法办事,也真诚的挽救、教育,杜某终于明白了靠保外就医这种逃避改造的不明智途径是行不通的,他终于对医生说:“我没病,是装的”,并表示要回监区好好改造。
3个多月的日日夜夜,有多少民警为此事牵挂,杜某的家属闻讯他开口说话后,特地赶到监狱,对民警表示由衷的感谢。经过了装疯卖傻到最终受到严厉惩处教训的杜某,终于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愚蠢,深刻体会到监狱民警真诚的教育和感化,表示只有积极改造才能对得起民警的关心。之后在监区长周新平、管教员张志坚重点帮教转化下,他进步明显,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分监狱开展的“五比一争”劳动改造主题年活动中,5月份到9月份五次连摘“五星级劳动能手”,成为该监区第二个受监狱记功表彰奖励的罪犯。11月22日,监狱解除了其顽危性质。
对于这样一个从顽犯转化而来的改造典型,六分监狱李副监狱长深有感触地说:“罪犯杜某的成功教育转化,来自于我们民警对罪犯的真情教育和感化,是一次斗法斗智斗勇斗耐心的真实写照,但这仅仅是广大监狱民警春风春雨化顽石、教育感化挽救无数罪犯中的一例,就如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更新:20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