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安监管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备受推崇的以人为本的“攀枝花监管模式”
引子
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人多少次在哪些场合向我荐举过攀枝花市看守所了。反正,攀枝花市看守所早已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串串红色的印记——四川省目前惟一国家一级看守所,连续18年保持四川省委、省政府“文明单位”荣誉,先后三次获得“全国公安保卫战线先进集体”称号,前任所长张良碧曾出席“全国公安英模代表大会”,并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等等。我早就盼望有这么一天去攀枝花市看守所采访,去探究经过几代攀枝花市看守所人的艰苦努力在攀西裂谷那个荒山坡上创造国家一级看守所的奇迹和神话!这一天,我终于成行了,成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一夜间,红白相间的钢铁巨龙用它那飞速的车轮一路“咣当咣当”地敲击着大凉山厚重的山体,一忽儿跨涧越沟,一忽儿破山穿洞,次日早上7点40分,火车正点到达成昆线上一个名叫“金江”的车站——攀枝花到了!
到达下榻的宾馆,放下行李,未及洗去一路的风尘,我们就直奔离市城区8公里的郊外一个叫“弯腰树”的地方,那儿就是我们此行采访的目的地——攀枝花市看守所。
其实,“弯腰树”本没有树,这儿只是攀枝花市仁和区的一个小镇,属于城郊结合部位,与来的路途中一样,到处都在改扩建,因此,8公里的车程绕来绕去约莫走了半个多小时。也许是他们早就得到了我来采访的消息,当我们的车子径直开进“攀枝花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的大院时,支队长罗丕全、支队政委杨绪奎,副支队长高登武、王贵勇,看守所长刘华云、看守所政委杨伯会等几位领导已经等候在办公楼前了。真是一见如故。握手寒暄后我就急着让监所的领导陪我走进那充满陌生和神秘的高墙内……
上篇:铜墙铁壁
高墙、电网、枪刺
凶残、野蛮、铁藜
令冥顽洗心革面
这儿有着国家的权力与意志
化腐朽为神奇
这儿有着法律的威严与正义
——采访手记
“弯腰树”与三角梅
说实话,看守所对我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神秘的地方。来之前,我想像中的攀枝花市看守所之所以是四川公安监管系统的“老先进”,不外乎就是一批“老革命”默默无闻地在高墙内做奉献而已。至于看守所的环境,也许与我曾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有些看守所大同小异——高高的围墙、沉重的铁门、阴暗且有几分臭味的监室、没精打采的在押人员、拖着脚镣面容沮丧的死囚……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攀枝花市看守所时,这儿的一切却令我耳目一新——满园盛开着火红的三角梅、数千盆菊花争相烂漫,花丛中蜂飞蝶舞。整齐划一的监室镶嵌着洁白的瓷砖。监室内采光充足,通风顺畅,被子折得四棱八角,脸盆、毛巾、牙缸、牙刷摆放成一条线。当我们走过监室的天桥过道时,在押人员一下子“起立、立正”,并精神抖擞地齐声喊道:“欢迎检查,感谢关怀!”如果不是大门上方银光闪闪的“攀枝花市看守所”七个大字和高墙外的岗楼上那全副武装的执勤武警,你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关押犯罪嫌疑人和罪犯的特殊场所,而像是一所窗明几净的学校!还是支队长罗丕全那探骊得珠的话语令我消释了疑虑,他说:“这些年来攀枝花市看守所拒绝‘一看二守三送走’的旧有模式,我们的管理理念是:既要把这儿建成一座‘铜墙铁壁’的一流看守所,又要让在押人员在优美、文明的环境中洗涤他们的恶习和野性,让他们认罪服法,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然而,喜看今日尽朝晖,回首往昔皆残阳。
“弯腰树”这个怪怪的地名曾一度成为攀枝花人奚落他人的代名词。那是20年前某单位的一次职工大会上,某领导在批评某职工时说:“如果再干不好本职工作,你就只有去‘弯腰树’了。”言下之意,就是去看守所当一名管教人员。那时候就连家长教育小孩子读书用功时,也把“弯腰树”这个怪怪的地名派上用场:“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只有去‘弯腰树’!”不言而喻,看守所的管教人员最没有出息!
1990年,罗丕全调任市公安局预审处副处长并主持工作。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整治监所环境”。罗丕全带领预审处和看守所的领导走出攀枝花,到外面去开阔眼界,回来后针对攀枝花市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个《关于攀枝花市看守所改扩建工程》的可行性报告。1991年,攀枝花市看守所改扩建工程全面展开,也就从这一年起,一场“平整山坡、扩建监所、广植花草、美化环境”的活动轰轰烈烈地在“弯腰树”这个荒山坡上开展起来。这一干,前前后后就是4年时间,全体民警披肝沥胆、攻苦食淡,既抓监所管理,又抓监所建设;白天在监所值班,晚上挑灯夜战;拌灰浆、和水泥等一切简单的粗活儿、重活儿都由民警自己干,尽量为国家节约经费。眼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威严雄伟、气度非凡、花木婆娑、香韵满园的园林式看守所融进了几代攀枝花市看守所人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昔日废墟上长出的一簇簇三角梅在明媚的阳光下开得火红、鲜艳,它们仿佛在昭示着攀枝花市看守所人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战争年代,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的阵地坚不可摧,用了个“固若金汤”的词语;而现在,人们用“铜墙铁壁”来形容看守所这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场所。但是,我们如果没有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的管理做保障,任何“铜墙铁壁”的监管场所最终也会土崩瓦解。
“罗勇事件”
现年28岁的罗勇,1997年9月因犯盗窃罪被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服刑期间,因为表现突出,两次获得政府减刑奖励。2002年4月3日,本应是罗勇服刑期满出狱的日子,可是就在这天,罗勇却因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监狱法》,一手拿着《释放证》,一手又签了《刑拘证》。
2002年3月19日晚上,罗勇利用外出劳动之机携白酒进入监室,喝得酩酊大醉,与同监室的李某发生争执并且将其打伤。罗勇竟忘记了管教民警多年来呕心沥血的教诲,居然对闻讯赶来制止他的管教民警出言不逊,甚至威胁、恐吓管教民警。
4月3日,攀枝花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市看守所、市检察院驻所检察室在看守所召开公开处理大会。那天的会场显得特别严肃,高高的岗楼上比平时增加了执勤武警,他们荷枪实弹地不停巡逻着,并密切地注视着会场的一举一动,监管支队和看守所的领导几乎全部出席。因此,人们一下子就感到今天会议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事后,他们谈起这次会议时说,我们之所以要营造出那样的会议气氛,就是要让在押人员感觉到我们攀枝花市看守所是严格按照《监规》、《监狱法》和《看守所在押人员行为规范》依法管理的,召开这样的公开处理大会,既震慑了犯罪,又打击了少数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也表明了对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决心,从而也维护了监管安全。会上,副所长谭培华宣读了罗勇的《释放通知书》,接着,监管支队副支队长高登武又宣读了经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批准,对罗勇处以劳动教养两年的决定。
同一个会上,对同一个人同时宣布两个截然相反的决定,这在攀枝花市看守所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真成了戏剧性的一幕:罗勇,从监狱的门出来,又从劳教的门进去。
紧接着,看守所在各个监室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整肃严纪大讨论。在押人员郭平在讨论中说:“在对罗勇的公开处理大会上,各位领导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具体、严肃的法制教育课,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震动,同时也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我们应以这一事件为反面教材,正确对待,深刻反省。反复领悟‘这是什么地方?你是什么人?到这里来干什么?’几句话的深刻含义。”在押人员郭予华在讨论中说:“我们要从‘罗勇事件’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严格遵守《监规》和《看守所在押人员行为规范》,绝不能辜负管教干部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就是这样铸起来的。
惊天黄金大案和“第二战场”
威严、整肃、令行禁止、规行矩步。关押羁留在高墙内的不是社会上的污泥浊水,就是狼吞虎视的社鼠城狐。这些年来,攀枝花市看守所除了坚持依法、严格的管理制度外,监管民警还付出了千般艰辛和万般努力,让高墙内的“冥顽”洗心革面,使铁窗里的“老虎”张口吐食。深挖犯罪,消除侥幸,铜墙铁壁内的“第二战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那是1996年4月19日晚上,歹徒窜入攀枝花市某商场,将首饰专柜里的价值38万余元的3800多克黄金首饰席卷一空。一时间,案情惊动了国家公安部和省、市公安机关,上级公安机关立即将此案列为督办案件。尽管公安侦技人员付出了艰苦努力,此案却始终不露冰山一角。然而,一年之后,案情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时,市公安局监管支队为了配合“春季严打”,充分利用看守所犯罪信息库的作用,在高墙内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深挖犯罪”的凌厉攻势。一天下午,管教民警通过攻势在自己管理的监所内获取了一条与某商场黄金首饰被盗案有关的重要线索。接到情报信息后,监管支队一边组织管教民警正面接触检举人,一边向市局党委汇报。当晚,通过一系列措施,挖出了另一知情人。最后,将隐藏了一年的犯罪嫌疑人文学抓获归案,并追回了部分赃物。在铁证面前,文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此案的侦破得到了省、市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攀枝花市看守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深挖犯罪的新经验、推出新举措,充分发挥了监所“犯罪信息库”和侦查破案“第二战场”的职能作用,为“严打整治”和“追逃”专项斗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铜墙铁壁内这没有硝烟的“第二战场”上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
中篇:情满高墙
一抹阳光
一抹温情的阳光
铁窗不再锈蚀
高墙不再冰凉
正是有了这阳光
浪子不再迷茫和绝望
——采访手记
最后的晚餐
提起死囚犯,人们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穿着带血的号衣,拖着沉重的脚镣,一步一步地走上刑场。对待现代死囚,人们潜意识里自然而然的是鄙夷和冷漠,因为死囚的每一双手上都沾满着无辜者的鲜血和践踏法律的罪恶!然而,关押在攀枝花市看守所里的死囚却深感人民政府和监管民警对死囚犯的人道和温情。据看守所的民警介绍:我们心里最紧张但也最难受的莫过于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犯的前夜。不知什么原因,想起罪大恶极的死刑犯第二天就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说实话,这本应是值得庆贺的事,但我们心里总有一种沉重感,可能更多的是为他们的生命惋惜!因此,在执行死刑犯的前夜,我们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一是怕出事,因为那晚死刑犯的心理特别浮躁,如果保证不了死刑犯的安全交付执行,当是对法律的严重亵渎;二是作为有生命的一个人来说,眼睁睁地看见一个生命即将消失,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所以那晚我们尽最大努力为死刑犯改善伙食——也就是“最后的晚餐”。从本义上说,这也叫做“人文关怀”!
王飞是因故意杀人被攀枝花市公安局东区分局逮捕入狱的。进看守所之前,王飞在社会上就成为了人人唾弃的“混混”,养成了很多恶习。被关进看守所后,王飞在监室里称王称霸,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谁也不放在眼里。因此,违犯监规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但是,国家的法律岂容他如此践踏!管教民警王平经请示领导后,决定对王飞实施关禁闭。王飞很不以为然,叫嚣说:“只要老子还有一口气,就要和政府斗争到底!”针对这种情况,监管民警王平不是采取死关死守了事,他主动找到办案单位,了解王飞作案前后的有关情况,并参阅了国内外有关书籍,专门制定了一套对王飞的管理教育计划,决定把这头凶猛的“老虎”驯服。一天,他来到禁闭室,把王飞的脚镣手铐解开,给他端来了热水,让他好好地洗一下身子,接着又给他烟抽,问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情况。开始,王飞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但摆着摆着,王飞竟被王管教的真诚和善意感动得哭了,他说:“我长这么大,母亲早亡,父亲娶了后妈,还从没有人这么关心过我,从今天起,我一定听王管教的话,遵守监规。”之后一段时间,王飞果真变了,管教民警王平及时地给予了表扬。
在一审被判处死刑后,王飞的恶习又犯了。只要看谁不顺眼或者碰上稍有不顺心的事,他就大打出手,成了监室里一个垂死挣扎的“魔头”。这一次,王平却不像上次那样对他和颜悦色,王平瞪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说:“你以为你是个死囚犯就该闹特殊?有本事到大墙外去闹。你作恶多端已落得个骂名,现在都死到临头了还执迷不悟,在监室里称王称霸算什么本事!”王平的话还没说完,王飞就把脑袋埋了下去,讷讷地说:“这次我一定改,如果我不改,我就是个‘孬种’!”王平一双犀利的眼睛直视着他:“我相信你不会带着‘孬种’的名声走进地狱的!”接着,王平多次找他谈心,并再三鼓励他上诉。开始,王飞对此都绝望了。他说:“上诉还有什么意义?就盼着死期早点到来一死了之!”王平进一步开导他说:“上诉是你的权利,也是对你自己生命的负责,哪怕有0.1%的希望你就要用99.9%的努力去争取!”王平一席话说得王飞心里热乎乎的,他没想到,作为人民政府的看守民警,对待他这样一个死刑犯,本来应该与审判机关一道对他同仇敌忾,然而,眼前的这位监管民警却真真切切地把他当人看,而且还鼓励他上诉,充分体现出人民政府的人道和温情。后来,尽管王飞的上诉被驳了回来,但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说,他已经对自己的生命尽到责任了。
在王飞被执行死刑的前夜,为了放松其紧张的心理,使他能够“轻松上路”,管教民警王平问:“王飞,你还有什么遗言吗?有什么要求吗?”王飞睁开他那双绝望的眼睛说:“王管教,我没有啥遗言,我只是想在上路前吃一碗面条!”“你等着,我马上给你煮来!”王平摸黑匆匆地赶回家里,叫起了熟睡中的妻子。夫妻俩马上生火烧开水,王平亲自加作料。不一会儿,王平就给死刑犯王飞端来了一碗香喷喷的面条。王飞一边吃着这“最后的晚餐”,一边热泪长流地说:“王管教,我这辈子是没法报答你的恩情了,只有在阴曹地府里保佑你平安!”王飞“扑簌簌”的眼泪掉进碗里,连同面汤一起喝下。看来,王飞的灵魂在此刻终于得到了复苏,可惜悔之晚矣!
王飞吃罢“最后的晚餐”,思绪万千,他总想为这个世界写下点什么,于是,他摊开纸笔,发自内心地写下了长达六页的“遗言”:
“尊敬的王管教:您好!
“……尊敬的王管教,我已经和您接触一年了,这一年来,我已记不请您找我谈了多少次话了,总之,您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人生的道理,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和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这一年来,我也曾与政府作对过,诸如违反监规等等,但您总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教育。可以说,您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再生父母!我生病了,您给我专门做病号饭;春夏秋冬,您总是时时提醒我的冷暖;就在我即将上路的今夜,您还专门给我煮来了香喷喷的面条……黎明即将到来,再过几个小时,我一生短短的20个春秋就要划上句号了,我多么想活下去啊,但一切已经晚了。我想通过您,告诉世间的每一个人,千万要遵守法律,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啊!”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死囚作家”
当我们力图在攀枝花市看守所寻找一种“镇所之魂”时,现已退居“二线”的老所长丁武常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给了我们“芝麻开门”的秘笈。丁武常说:“攀枝花市看守所最值得总结和大书特书的就是‘人文关怀’和‘文明、科学管理’的方法。”
果真如丁所长所说,我们在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他们对一审被判处死刑的人犯几乎都只加戴脚镣,而且,脚镣上还缠着一圈一圈的布条,没有像某些看守所那样,为了保证绝对安全,让死刑犯上“死刑床”。
“这样安全吗?”我们略带几分疑惑地问。
“攀枝花市看守所自建所以来,我们对死刑犯的管理都是采取以人为本的‘文明管理’方法,重在‘人文关怀’,械具尽管死死地管住了死刑犯的肉体,但死刑犯的灵魂却依然是肮脏的,直到被他带进地狱。我们采取的这种‘人文管理’方法,就是要让他的灵魂在地狱门前得到复苏。建所以来,我们关押的每一个死刑犯都是安全交付执行的。”攀枝花市看守所人不无自豪地说。
死刑犯王建新对此说了一句倒让我们深思的话。他说:“我感到自己能在攀枝花市看守所做死刑犯是很幸运的事,因为这里处处体现着人道,体现着人文关怀,真正把我们死刑犯当人看待。越是体现人道,就越能得人心。监室的管理也很规范,在押人员之间相互友好,相互关心,这种局面在其他看守所是少有的!”怪不得刚才当监管民警把王建新从监室里带出来时,我们眼前的死刑犯王建新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沮丧,尤其提起攀枝花市看守所,王建新的眼里更是闪烁着欣慰的光。
旁边的管教民警告诉我们说,同监室的在押人员都把王建新称为“死囚作家”。原来,3年前,王建新因犯抢劫杀人罪被送进了这里。这3年中,王建新受尽了失去自由的煎熬,一度也曾绝望过,只希望自己快点走上刑场,了结自己罪恶的生命。他的管教民警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亲自找到他,鼓励他上诉,仍然是那句温情的话:“哪怕只有0.1%的希望,你也要用99.9%的努力去争取!”管教民警的一席话令他没有想到,代表国家执行看守任务的民警竟然对他这样的罪人如此宽容和人道。从这一点上,王建新看到国家法制的健全和社会的文明!从这以后,王建新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权利,保障此案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开展。
此后,犯罪前高中毕业时参加高考仅以几分之差而落榜的死囚犯王建新开始了对自己罪恶人生的反思,他决定利用这等待最后判决的日子,把自己这罪恶的人生之路用笔写下来,以警醒后人。他的想法得到了管教民警的肯定,并亲自到新华书店为他买来了有关写作的书籍,鼓励他写下去。这使王建新很受感动。这样,看守所的《彼岸园地》报上经常有王建新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章“发表”。
同监室的在押人员不理解他,说他已是等在阎王殿前的人了,说不定哪一天法官来一宣布“维持原判”,拉出去你就吃了“花生米”,过一天算一天,还出什么“风头”?!王建新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正因为我是在阎王殿前的人了,我才要抓住一分一秒的时光,只有这样,我的狱中生活才充实,生命才会有意义!”
的确,作为一个灵魂肮脏的死囚犯要使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从教育管理上如果我们不费一番功夫是难以达到的。
“狱间操”和《彼岸园地》报
鉴于监所的特殊性,看守所为在押人员编创了“狱间操”。“狱间操”没有现成的版本,他们以第八套广播体操为蓝本,结合监室特殊的环境,设计出了总共8节的“狱间操”。经有关专家鉴定通过,并得到了省公安厅领导的肯定。
2001年5月1日的早上,灿烂的朝阳洒满高墙。攀枝花市看守所的各个监室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全体在押人员在管教民警的引领下,一招一式地做着“狱间操”。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狱间操”在攀枝花市看守所正式纳入了管理项目。而今,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攀枝花市看守所内音乐声准时响起,高墙内呈现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狱间操”。
“狱间操”,浇铸着攀枝花市看守所人对在押人员的又一份真情!
采访中,我们被一份铅印小报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就是攀枝花市看守所的狱内宣传阵地——《彼岸园地》。
所长刘华云在介绍这份《彼岸园地》时说:“我们的初衷是在依法、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在押人员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天天看见的不仅是威严的警服和岗哨,而且还要让他们天天听到美妙的音乐,让他们也了解大墙外面的世界,这样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我们的管理。”刘华云所长又说:“《彼岸园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办报宗旨上自始至终以宣传监规、宣传法制为准则,为我们的管理服务,为在押人员树立正确的改造观服务,为在大墙内营造良好的管教氛围服务。因此,《彼岸园地》既是在押人员的学习资料,也是在押人员倾吐心声的阵地。从2001年9月1日创刊以来,在押人员踊跃投稿,每一篇文章都反映出在押人员对人生的认识和心灵的感受。有的文章经监管支队和市公安局领导审查批准,还被送往《攀枝花日报》和公安部监管局《公安监管工作》转载刊发。”
的确,在看守所这样的特殊环境里,在押人员成天面对高墙和电网,他们也曾彷徨,他们也曾绝望,如果我们再不在他们心灵的荒漠上播撒绿洲,那么他们将会变得更加干枯甚至毁灭。因此,《彼岸园地》在狱中的编辑出版如一颗流星不时地在在押人员那沮丧的心灵空间划过一道道闪亮的光芒。正如一位在押人员说的:“我们期盼有一种东西能把我们从这个忧患交集、充满矛盾斗争的日子里,从这个既定的现实的囚笼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可展现自我的空间,以期得到鼓励和安慰,得到磨砺和陶冶,获得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使我们重新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重新看待宠辱得失,最终不断修复、完善自我。”据我们了解,自从《彼岸园地》创刊以来,各监室在押人员写稿件、发表文章成为看守所在押人员每个月追求和期盼的目标。也正是为了这份不间断的追求和期盼,攀枝花市看守所人在管理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倾注关怀、情满高墙。这一以人为本的“攀枝花监管模式”因而备受推崇!
下篇:钥匙精神
一次又一次的开启
日复一日的沉默
金属般闪光的信念
在历史的岁月中淬火
呵,这就是钥匙精神
平凡中的奉献之歌
——采访手记
二位警嫂的自述
二辈子还要找警察
孙江荣(监管民警查存新的妻子)说起我们老查呀,我真是一肚子怨气,我这人一辈子都是在做伟大的“后盾”(爽朗地笑起来)。说起这监管民警啊,外面的老百姓不理解,而且还很不以为然。见面时如果知道你是公安民警的家属,人家还说你有福气,有安全感,工作很稳定。但当人家一旦知道你是看守所民警家属时,人家的脸色立马就变得不屑一顾了,有的干脆就对你明说:“看守所管犯人有啥意思,不外乎一辈子就掌管着一把钥匙,开开牢门,不让那些恶鬼跑了就是!”说实话,现在的人们都很现实,如果你是老板,就看你有没有发财;如果你是在国家机关,就看你的单位“吃香不吃香”,有没有权利。因此,我也懒得与外面人交往,免得人家用势利的眼光看我。
要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我的心脏病发了,记得那时候老查正带领几个在押人员在平整坝子。我倒在楼梯口连话都说不出来,邻居把他叫了回来,他把我扶进屋,又准备走。我死死地抓住他不让走,哭着央求他说:“平时我求不到你做啥子,这时候我病得这么厉害你都不守在我身边,世上没见过你这么狠心的人!”老查也生气了,他大着嗓门吼了起来:“你知不知道这时候我监室里的在押人员还在外面打坝子,我是请别人帮忙看管着的,要是跑了人咋办?你眼睁睁看着我坐牢不成?”一听“坐牢”二字,我也就不言声了,但我的眼泪却“扑簌簌”地直往下掉。我使出全身力气狠狠地推了他一掌:“滚,滚出去,二辈子我再也不找警察!”后来还是邻居帮我烧的开水、取的药。说实话,气也出了,人也骂了,但回想起老查这么多年来,工作上没有给我丢脸,没有犯错误,我的气也就消了。
二辈子我还是要找警察,因为警察有责任心(爽朗地笑了起来)。
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
成丽华(监管民警彭军的妻子)记得我和彭军刚谈恋爱那阵,很多次,我们差点儿“吹灯”,也不为什么,就为彭军不守信用,频频失约。我们每一次在电话里约好去看电影或者去哪位朋友家里耍,可是,我都到了好一阵子了,却不见他来,电话给他打过去,他总是说:“快了,快了!再等等,再等等!”结果使得大家都很扫兴,有时弄得我在朋友面前都没面子。为这,我也与他吵过、争过。当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彭军这样做,既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他的性格使然。作为一个监管民警,他管理的是人,而且是思想极为复杂、行为极为乖戾的人,尤其是那些被送进这高墙里失去自由的人,一个个就好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随时都有挣破笼子逃走的危险,就是挣不破笼子,他们也要在里面横冲直撞。你说与老虎打交道、守在老虎笼子边的人能安下心来么?很多次,彭军就是为了解决他所管理的监室里面发生的问题而失约的。由于他经常失约,后来我们也很少约会了,于是,我就和单位的单身女同胞在一块儿耍,久而久之,人家还以为我和彭军“吹灯”了哩!
要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彭军管理的监室里的一位在押人员病了,送到外面的医院去医治。住院期间,彭军和他的战友更是寸步不离,日夜守在病床边,端屎端尿,像照顾先人老子那样精心护理。说实话,他的父母亲还没有享受到那样的孝道哩!不是亲眼看见,你硬是难以相信。我最想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我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羞涩地笑了起来)。
老“看守”素描
在采访中,我们走近那些为攀枝花市看守所建设做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老“看守”们时,从他们的皱纹和华发中读出了那不朽的“钥匙精神”,读出了那不平凡的岁月之歌。
包良玉是看守所的第二任所长。据包良玉介绍,他初到“弯腰树”时,看守所就几间破钢筋水泥板盖的平房外加一个小院,院中满地杂草丛生,在押人员被关押在阴暗潮湿的监室里,监室没有厕所,马桶里发出阵阵恶臭,夜晚房后的乱坟坡上还有野狼的嗥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包良玉和他的战友们就是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尽管如此,包良玉和他的战友们还是在1985年的“全国公安战线模范集体”的光荣榜上创出了闪光的名牌。也正从这时起“弯腰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1991年至1994年,攀枝花市看守所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修建,那时,所长丁武常带着包良玉和他的战友们上北京、跑成都,高起点、高标准,厉行节约,把一分一角用在“点子”上。历经4年的艰苦奋战,一座占地50余亩、花园式的看守所在“弯腰树”的荒山坡上建成了。呕心沥血、历经风雨,“弯腰树”不见树,惟见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
丁武常,这位从铁道兵转业的现退居二线的老所长,话语里无不透出军人的耿直和豪迈,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武疯子”与攀枝花市看守所的事。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有个名叫张某某的“武疯子”因杀了人被关押在看守所。后经司法鉴定,张某某患有精神病而被免于刑事处罚。由于他是独身,出去后根本无人接受,怎么办?几个老“看守”一合计,决定就在看守所腾出一间住房,把这个“武疯子”赡养起来。有了这堵高墙的阻隔,他就不可能再到外面去杀人了。这一养,就是30多年啊!在“武疯子”的晚年,几个老“看守”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轮流守在“武疯子”的病床前,端屎端尿,喂饭喂水,直到他咽下最后一口气。这30多年里,老“看守”们认为他们尽管不可能把“武疯子”那懵懂混沌的心灵打开,但他们认为自己为社会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
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看守民警如蔡勤荣等人,他们或者已经离退休,或者仍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我们所里的年轻人
“38.6岁!”是看守所民警的平均年龄,这一数字意味着年轻、希望和未来。老一代民警和领导们谈到攀枝花市看守所的今天和未来时,脸上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一种自豪的表情,一口一个“我们所里的年轻人……”。看得出,他们对这些“38.6岁”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寄予了深情的厚望。
夜臣亮,这位1998年凉山警校毕业的彝族小伙子向记者坦言:说实话,刚分到看守所来那阵,确实闹过一段时间的情绪。回忆第一次进监室的情景,现在想来还有点不好意思。面对着这些罪犯,心里有点发虚。其中的一个罪犯不服管理,甚至还口出狂言,对小夜进行威胁。眼看狂徒如此嚣张,他对这位狂徒大吼一通、大骂一通,没想这样做下来却适得其反,狂徒愈加对他仇视。为这,他曾产生过请求领导调换监室的想法,但转念一想,这样做纯粹是对现实的“逃避”,所以又放弃了这一笨拙的想法。他主动向老民警请教,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老民警一语点在要害处——“管人重在管心”!是啊,《孙子兵法》中的“攻心为上”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样能派上用场。小夜细细一想,这监管学问还高深着呢!对于那种在监室里横冲直撞的“老虎”,他从老民警那里学到了一套“以柔制刚”的管理方法,他把这一方法用在那位狂徒的管理上,还真见效。采访中,夜臣亮向记者说了一句感慨万千的话:“高墙内包容着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诸如此类的学问,一辈子也学不完啊!手中这把钥匙的学问还深着呢!”
曾小敏,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身块儿略显几分单薄,说话也细声细气的,但她巾帼不让须眉。小曾管理的一个因贩毒被判死刑的女死囚,一审判决下来后,女死囚在监室里大喊大叫地“发疯”。小曾不是一味地用法律去说教她,而是用女人特有的温情去感化她。一会儿给她捶捶肩,一会儿为她捏捏腿,还吩咐同监室的在押人员从生活起居上给予她特别的照顾。渐渐地,这头凶猛的“母老虎”终于歇气息声了。在后来的日子里,小曾又多次找她谈话,化解她心中的“怒火”。这样,在终审判决下来的时候,这位女死囚反而显得很平静,她说:“这是我罪有应得!”就在即将绑赴刑场执行枪决的前夜,这位女死囚把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0元代金券双手捧给小曾,说:“曾管教,我没有啥感谢你的,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请你收下!”小曾哪里肯接,她清楚地知道,这位女死囚被判处死刑后,家里从没有人来看过她,当然也没有人来给她送钱和衣物,所以显得十分寒伧。最后,小曾用那200元代金券,给她在食堂买来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让她与同监室的在押人员吃一顿“最后的晚餐”!对此,小曾也有颇多感慨,她说:“只要把自己的信念铸成一把金钥匙,再锈蚀的罪恶之锁也能打开!”
英姿飒爽的年轻女管教李睿针对“二进宫”和“三进宫”问题引用王阳明的名言说得好: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个中感慨良多。我也颇有同感。
后记
太阳,依然是那轮太阳。
当我们走出这沉重的铁门时,仿佛感到这阳光不再刺眼。阳光打在脸上,温情暖在心里。是啊,经过几天的采访,我们探究攀枝花市看守所这面红旗,到底是什么神奇之风鼓荡这面旗帜猎猎飘扬?到底是什么甘润雨露哺育这簇簇三角梅灿烂开放?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们浇铸铜墙铁壁的管理模式,情满高墙的一腔热血,无私奉献的钥匙精神!
太阳,依然是那轮太阳,阳光洒满高墙!
(注:本文采写中,得到四川省公安厅监管总队、攀枝花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以及李林仙、谭培华、张丽萍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笔者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