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育宁
提要:陈强,一名家庭贫困的服刑人员,在奔赴新生的道路上,他在日记中写道:一句句情深意长的话语,一次次真情无私的帮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监狱警官的关爱和期盼,从而坚定地树立起积极改造的信念和决心。
本文背景:迷失在城市的霓虹灯下
心灵无大小之分,却有美丑之别,哪怕再纯洁善良的心灵,一旦被腐蚀或者遭受病变,就会显得格外丑陋。
在江西省萍乡市上粟县一个边远的山村土生土长的陈强(化名),父亲早亡,母亲体弱多病。他勉强读完初中后,一手把他艰难拉扯大的母亲再也无力送他上高中了。于是,他便辍学在家,帮着母亲忙里忙外辛苦劳作。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其乐融融。
陈强22岁那年,邻村一位善良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并与之成家。虽然陈强家的生活总是捉襟见肘,但他还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人间的乐趣。随着孩子的出生、长大,陈强再也不甘心家乡贫困落后的生活。2000年3月,他毅然走出山村,来到了城市里打工赚钱,然而,要想在繁华的城市里赚钱却不是件易事。
在都市闯荡了2年,陈强除了糊口外,并没有攒下多少辛苦钱,更甭提孝敬母亲,让妻女过上幸福生活的夙愿了。
面对残酷的现实,陈强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大哥”。这位“大哥”常常带他出入酒店、舞厅等娱乐场所。由于接触到了社会的不良环境,耳濡目染,陈强很快就陷入罪恶的深渊,成为多达几十人的社会团伙里的“小头目”。这些来自东北、青海等地的“打工仔”,从开始只给老板看场子,后来发展到入室抢劫、盗窃。陈强共跟随这个黑社会团伙作案10起,于2003年5月被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随后,被投入江西省女子监狱七监区(男监部)服刑改造。
管教手记:枯萎的心重燃希望
入监初期,陈强的心理受到了严重挫伤,尤其是很久未联系的妻子来信向他提出离婚。随后,他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了,他极度失落彷徨,性情越来越偏激蛮横,同犯与他言语稍有抵触,陈强便难以自制地挥动拳头。
一次,一名同犯不慎将陈强的洗脸盆碰翻,陈强竟然恼羞成怒地将对方从二楼推下,摔至手指骨折。陈强还不解恨,继续追着殴打同犯,幸被警官及时制止。为这一行为,陈强受到了禁闭处罚。
此后短短半年多时间里,陈强因严重违纪,两次被严管、禁闭。在禁闭期间,陈强用捡来的玻璃片割脉自杀,被值班警官发现后,送医院抢救,转危为安。
然而,警官并没有放弃对陈强的挽救。2004年3月,为了指引陈强已迷失的心灵,再度点燃他的希望之火,监区特邀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杨教授来监狱开展心理咨询。鉴于陈强的实际状况,他被列为重点对象。
杨教授第一次见到被警官带进咨询室的陈强,其神情呆滞,木然地站着。杨教授用平和的话语说:“你好,我是一个心理工作者,是专门为别人化解痛苦的。我知道你的内心很痛苦,今天我就是来帮助你的。走进监狱固然可恨,但如果就此自暴自弃,消极沉沦,你的家人只会对你失望的……”
紧接着,杨教授把一杯热茶递给了陈强,这一细微的举动令陈强心头一热。在杨教授极富情感和说服力的疏理、开导下,半小时后,陈强已是泪水涟涟。他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一把锈死的心锁慢慢被打开了。
2004年8月,陈强的女儿晓蓉给正在服刑的他写来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爸爸,我很想你,你会想我吗?我已经考上了县一中。奶奶生病了,可是,家里没钱,假如你在家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能高高兴兴地背着新书包上学了……” 读罢,陈强如同被泼了盆冷水,顿时从头凉到了脚。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监区领导意识到这是一个帮助陈强的极佳机会,同时,将陈强的情况向监狱领导作了汇报。监狱领导当即批示:要尽力解决陈强的家庭困难。很快,监狱与陈强的家乡政府和民政部门取得了联系,随后,监狱派出了殷监区长和刘警官、余警官一行三人,前往陈强家进行家访。
经过近5个小时的颠簸,警官们终于来到了陈强的家乡,当地乡政府领导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早已在此等候。随后,他们来到了陈强的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家却是另一番景样。
一幢破烂不堪的土砖房,用几根旧木头支撑着,昏暗的房间里摆放着几件破烂的家具。陈强的母亲一拐一拐地走出来迎接他们。看到此情此景,警官们的心沉了下来,内心涌起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殷监区长握着老人的手,大声说:“我们是陈强服刑监狱的民警,今天是专程来看望你和孩子的。”说着,他把监狱捐助的1000元钱送到老人手中,“这些钱用来资助你的生活和孩子的学费。我们一定会做好帮扶工作,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帮到底,直到陈强获得新生为止。”
乡政府的领导对此也非常感动,当即表示:“你们监狱警官如此不辞辛苦,关心服刑人员的家属。我们作为他家乡的人,更要很好地帮助他们!我们会尽快组织村里的壮劳力,把这几间土坯房翻盖成砖瓦房。”民政部门的人员也表示,他们优先把老人和孩子列为帮扶对象,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
在警官们的努力下,孩子上学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但他们并没有满足,几经周折,警官们找到了陈强的妻子。
警官们向她介绍了监狱的改造方针、政策,介绍了陈强近期的心理状况和改造表现,并希望她摒弃前嫌,用一个妻子的真情来滋润陈强的心,帮助丈夫进步。听着警官至情至理的言语,想想狱中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她的眼眶湿润了。毕竟是多年的夫妻,彼此之间有感情,“当初提出离婚也是恨铁不成钢”。为了挽救丈夫和这个残缺的家,陈强的妻子决心放弃离婚的念头,同监狱警官一起对丈夫进行帮教。
下午16点40分,警官们挥手向送行的村民告别,正准备登车离去时,一名13岁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进入了视野。听村民介绍,这就是陈强的女儿晓蓉,面对着一头汗水的小姑娘,殷监区长深情地叮嘱:“你不要牵挂爸爸,我们会关心帮助他。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是你爸爸的心愿,也是我们这些叔叔的心愿。”小姑娘闪动着明亮的眸子,一个劲地点头……
回到监区后,经过研究,监狱决定把每月监区卖废品的钱寄给晓蓉,以便解决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费。真切的关怀,使陈强的母亲逢人便说:“是政府救了一家人,民警是救星,比亲人还亲呀!”
2004年中秋夜,江西省女子监狱在监狱大礼堂举行了“月圆中秋”大型文艺演出。当所有服刑人员被一出出精彩的节目吸引时,突然,主持人上台,话锋一转说:“七监区服刑人员陈强请上台来!”事先毫无心理准备的陈强久久不愿上台。在主持人的再三邀请下,陈强狐疑地缓步上台。
主持人问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你最想念的人是谁?”
陈强脱口而出:“我的妈妈、妻子和女儿!”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见到她们了?”
“已经有5年多了。”
“那好,今天就让你在这里实现心愿。”出乎陈强的意料之外,他的母亲在妻子和女儿的搀扶下,缓缓走上台来。
“妈妈!”
“爸爸!”
“女儿!”
三声亲切的呼喊异口同声地汇集在一起,感人肺腑,动人心弦。陈强急步上前与久别的亲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三代人在监狱舞台上尽情地体验亲情的温馨,而台下的观众被这情景感动得热泪盈眶……
此时无声胜有声。陈强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跪在母亲的面前,忏悔的泪水在空中化作一道弧线,与母亲的眼泪交汇在一起。特殊人会见,真情的拥抱,亲人亲切的关怀深深地打动陈强冰封已久的心。当即,他表示一定要听警官的话,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早日回到亲人的身边。
精诚所至,一个曾被罪与恶吞噬过的灵魂,在社会和监狱的联手帮助下,终于扫除了心灵的阴霾,奔上了重铸灵魂的康庄大道。
从此,陈强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和同犯们融洽相处。他振作起精神,踏实改造,一举从监区服刑人员值星员岗位的竞选中胜出,担任了劳动车间的安全监督员。在忙碌的车间里,他的欢乐留在心坎上。
有一次,厂家的加工图纸有误,被陈强及时发现、纠正,为厂家挽回损失近10万元。根据陈强积极的表现,监区安排他担任电焊工,他努力钻研技术,虚心学习,短短3个月,就掌握了过硬的电焊技术,很快成为生产骨干。在警官的大力支持下,陈强积极进行技术革新,解决了好几个技术难题。
监狱平时发放的零用钱和劳动报酬,他都一分一厘地积攒下来,请警官从账上划出,换成现金给女儿寄回去,作为生活费。
在改造的路上,陈强越走越稳,多次获得“劳动能手”、“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先后获得3次减刑,共计3年7个月。不久,陈强就要踏上新生的彼岸了。如今,他正争分夺秒地把刻苦所学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他人。
大墙心声:警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判刑入狱后,在与外界隔绝的高墙内,我是多么盼望自由啊!在这难熬的日子里,我总是抬头看着天上的鸟儿,它们飞得那么自由,而自己却身陷囚牢,倍感悲哀。就在这时,我的妻子因不堪世俗的眼光和生活的重负,提出了离婚。我感到失去了一切,天空是如此的灰暗,我坍塌的世界再也看不见耀眼的光芒,整个人彻底沉沦了,我想结束一切……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所有人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我选择了轻生。在紧张和恐惧中等待那一刻的来临,我的意识渐渐模糊了……
春天,早早来到了人间,太阳爬上了地平线,阳光透过铁窗射了进来。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了双眼,面对着警官一张张关切的脸。躺在病床上,看着正一点一滴流入血管的药液,我陷入了沉思。然而,警官们并没有责备我,反而对我更多了一份关怀,他们决心要治好我的“心病”,将我改造好。
为尽快帮助我调整不健康的心态,监区安排我参加了心理咨询。起初,我同样不愿与杨教授多谈,但教授说的每一句话都击中我的心坎,我看到了真诚、关爱和信任。我主动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将埋藏在心底的话向她倾诉。从此,我彻底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心底的压抑和阴影也渐渐消失了。
2004年中秋夜,监区警官特地把我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接到监狱,参加中秋联欢晚会,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孔,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当场跪于母亲面前,母亲老泪纵横,我们三代人哭成一团。
时隔5年之后,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家人,直到此时,我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监狱警官为拯救我所做的一切。在我的女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监区警官驱车千里赶赴我的家乡,为我的女儿解决了上学问题。监区警官在得知我家中的情况后,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而这一切,却不曾有人向我提起,他们只是默默地奉献着。
回想入监以来的点点滴滴,我又何尝不是处处收获温暖:身患疾病,解困基金为我排忧解难;生活困难,警官帮我购买日用品;没有衣被,警官亲自送到我的床头……
我很后悔,自己当初就把这些全都忽视了。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悔恨、内疚,同时,对警官的帮教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我曾经错误地认为,监狱警官和服刑人员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层面,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他们用博大的胸怀,让我燃起了新生的渴望。
怀着这颗感恩的心,我投入到了一种全新的改造状态中。警官安排我担任了安全监督员,我暗下决心,决不辜负警官对我的希望,一定要好好改造,诚实劳动。人生一辈子只有几十年,折腾不起啊!我担任了生产小组长,收发材料,按照警官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为了让我有一技之长,将来能面对生活,监区特意安排我担任电焊工,我的改造劲头更足了。
在漫长的改造生涯中,我慢慢体会到:生活原来是那么美好,生活原本有那么多的乐趣,我第一次分外珍惜自己的生命。
如今,我的刑期所剩无几,我仍然默默耕耘,诚心改造。一个崭新的灵魂在漫漫的改造路上,正冉冉诞生。遥望远处的高山,我想向警官们、心理咨询师、亲人们道一声: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不会再让你们失望!
更新:20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