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在省焦南监狱亲情会见室里,一声“妈妈”的呼唤打破了尴尬的寂静。母亲面对这久违的呼喊有些局促。“儿子,我的儿子。”她们扑上去,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儿子,十几年了,我想你啊,你终于不埋怨我了。为了今天,我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你一定要好好改造,早点回家啊!”声音在颤抖,泪水在流淌,此时此刻,警察们欣慰地笑了。
两年前,18岁的姜涛,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投入到河南省焦南监狱服刑改造。入狱以来,面对高墙电网和漫长的铁窗生活,他几近绝望,整日郁郁寡欢,基本不与他人交流,见了警察就远远躲开。远在唐山的母亲多次来信,他拒绝回信,有时连看也不看。为什么出现如此反常的现象,他为什么对待母亲如此冷漠?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警察,姜犯一定有心理疙瘩没有解开,警察主动找其谈话,给他讲政策、话人生,谈危害、谋出路。
原来,姜犯自幼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远走他乡,把他撇给年迈的奶奶。他从小就热爱绘画,但家境的原因使他无法实现当画家的梦想。为了圆梦,他16岁就出去打工,边打工,边学绘画,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过着非人的生活。他把这一切一切都归罪于母亲。
解铃还需系铃人。监区副监区长董俊文为了打开姜犯这一心结,积极给姜母去信。告诉姜犯改造、学习、生活情况,并告其姜犯抱怨母亲的心理症结,让她帮助做工作。姜母一次一次来信,表示后悔愧对之意,请儿子多加原谅和理解。
为了帮助姜犯实现他幼时的画家梦,进而打开姜犯尘封已久的心灵,警察们意识到他对绘画的渴望,就对症下药为他买来一本本画集,一册册专业书籍,送他到监狱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并安排他到监区通讯组,协助监区办墙报、黑板报,向报社投稿。从此,忧郁、孤独的姜犯慢慢地变得活泼、好动起来了,描画、调色、写笔记、上“三课”、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他的生活充实而愉快,他没想到自己的画家梦会在这里一步一步展开。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全省监狱系统评比中获奖,多次被监狱评为“文明改造学员”。他的自信心提高了,改造动力也足了,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由于姜犯积极改造,监狱对其作出向法院呈报减刑一年的奖励。监区长窦光伟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决定与他的母亲联系,邀请他母亲来监狱帮教,同时也圆了她们母子相见的愿望。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感人的一幕。
更新:20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