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30日-31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监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大连、保定等地的学者近五十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的部分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是继2000年6月召开的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暨"研究监狱史学的意义及学科发展的方向"学术研讨会之后举行的又一次学术会议,其主要议题是研讨中国监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明,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在监狱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与会者从监狱的法文化、监狱执法者的传统角色、日本罪犯权利保障的现代化过程、监狱经济现代化之起始、封建社会传统监狱制度文化的考析、监狱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反复、监狱文化发展战略等角度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发表了许多见解独到的学术观点,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根据会议的安排,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司法部燕城监狱,在对我国现代监狱文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与监狱管理的实务工作者进行了交流探讨。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和法学院的领导到会祝贺,并为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中国监狱学会王明迪常务副会长,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司法部燕城监狱张金桑监狱长,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修志办公室陈祉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杨殿升教授等分别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王明迪副会长盛赞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为"全国第一家"监狱史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并代表中国监狱学会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张金桑副局长对研究中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绩给予高度赞扬,并希望将燕城监狱作为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双方共同合作开展研究活动。陈祉主任对研究中心薛梅卿教授等给予北京市监狱工作的长期帮助表示了感谢。杨殿升教授对监狱史学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作了高度评价。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老主任薛梅卿教授认真总结了研究中心2000-2004年的工作,既回顾了研究中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成绩,又指出了研究中心面临的现实困难,也对中心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会议还举行了研究中心成员聘任仪式,由薛梅卿教授向研究中心研究员、联络员颁发了聘书。马志冰教授代表研究中心接受了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公室徐家俊主任、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群工部周爱民主任的赠书。
在中国政法大学王宏治、江兴国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监狱文化基本理论的阐发。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20世纪监狱学界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也是当前监狱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现代文化也表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现代监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探讨监狱文化的特质、功能及发展战略,成为监狱学者关注的焦点。这次会议有几位学者围绕这个问题撰写论文,展开讨论。司法部燕城监狱张发昌认为: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治监理念、行刑方式、群体意识、环境风格、行为规范等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现代监狱文化具有先进性、系统性、法制性、融合性、动态性五大特征,因而在发挥指导作用时有导向熏陶功能、激励鼓励功能、团结凝聚功能、管理约束功能、辐射互动功能。中国政法大学宇培峰《监狱的法文化视角》一文,对监狱的法文化进行概括,认为:监狱的产生意味着监禁取代放逐,监狱还象征着把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对他们予以监督;另一方面,监狱的存在又是人类不懈奋取自由的反证,文明史不过是人类一连串逃脱狱的奋斗历程。
第二、传统监狱文化的探讨。20世纪监狱史学研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既注重对传统精华的汲取,也不忘对过时教条的批判。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监狱史学界对中国传统监狱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力图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这次会议的论文中,有几篇是专门探讨传统监狱文化的。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张志京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监狱"贱民执法"的现象,认为狱卒既是身份卑贱、待遇低下、法律责任重大、时时受到制约的群体,又是监狱重地的实际管理者、最基层的法律执行者。"贱民执法"的原因虽有当时社会的鄙视,更为深层的还在于观念和思想。作为封建国家一种统治策略的"贱民执法",是儒家"民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是人治的应有手段。人类已进入到全球化时代,这种与民主、法治相对立的历史亟待反省和整合。中国政法大学王宏治考察了唐代中央狱制,就《唐六典》中"台、省、寺、监、卫、府皆不置狱"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就广义的监狱而言,监狱不仅是拘押人犯的禁所,更应是服刑的场所。唐代中央设置过大理寺狱、御史台狱、刑部狱、内侍省狱、诸寺狱、诸监狱、诸卫狱及军狱、财政三司狱,治史者及研究古代监狱制度者不可忽视这一点。李超对监狱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反复现象进行深刻剖析,以梁启超关于监狱管理建议的提出和实施为分析内容,强调物质层面无法克服的困难固然是近代狱政体系完善需要逐步解决的难题,可将传统刑制"复活"作为狱政的一种解决方式,无论怎样都是一种倒退。这种"复活"出自梁启超之口,并被当时的知识精英所认同,并不是表象的困难所能解释的,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值得思考。不过,他在总结导致反复的必然因素的同时也承认,"保守"的声音在近代制度移植的主流话语中显得过于微弱,从而更强调现代化的大势所趋。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周爱民《旅顺日俄监狱相关律令之研究》认为,旅顺日俄监狱是由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三国先后修建的同一座监狱,这在世界上仅此一例。旅顺日俄监狱的相关律令,是沙俄、日本殖民者巩固其殖民统治的产物。这些律令的具体内容反映了掩盖在资本主义文明外衣内的反动性、虚伪性、野蛮性,应清醒地认识帝国主义在华监狱文化的侵略实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高艳对中国监狱文化中的经济质素进行开拓性探求,提出在传统监狱向近代监狱转型的过程中,对社会诸因素中最活跃的经济质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适应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需要,对监狱经济的研究也有更现实的实践意义。就监狱经济现代化的启动来看,监狱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动因在于民族化的目标,即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收回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奋斗目标。当前监狱经济早期现代化研究处于探索时期,19世纪后三十年代的提倡与试行值得关注。监狱经济早期现代化的过程是太多艰辛、不完善的过程,这种实况缘于两个根本矛盾,即艰难困窘的财政基础与创建需求,清廷运作观念的西化与地方提供的本土条件。
第三、现代监狱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现代化文明监狱,是当前监狱工作的重点。发展先进的监狱制度文化,是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然要求。为推动监狱工作快速、协调、全面发展,与会专家对这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政法大学王平《恢复性司法研究对预防与矫正犯罪的意义》一文认为,近十年来,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方兴未艾,深刻影响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走向以及预防和矫正罪犯的方向,被称为恢复性司法运动。目前,使用恢复性司法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广泛提倡,西方各国对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论有一些研究,对预防和矫正罪犯有重要意义,应重视对恢复性司法的研究。刘邦惠《罪犯心理与监狱警察》一文在回顾罪犯心理矫治理论的提出及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定位问题、角色问题、甄别问题、协作问题、评价问题等很多现实问题,认为罪犯心理矫治是传统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罪犯心理矫治可以成为改造罪犯的第四种手段。当前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有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如矫治效果难于评价,由谁来承担矫治工作更为合适等。
另外,与会学者还提出,建设现代监狱制度文化,应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政法大学曾尔恕等认为,关于罪犯人权的保障,虽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国家的法律中就有规定,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特别权利关系理论的影响,这种保障并不尽如人意。二战后,随着各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对于受监禁者的权利保障得到进一步提高。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备,法院的判例和有关法学理论的提出,对受监禁关押者权利保障制度的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她以20世纪80年代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为例,论述了判例对日本受监禁关押者的权利保障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监狱罪犯权利保障的文明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
第四、监狱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往的中国监狱史学研究,方法和内容都相对较为单一,基本是在传统的考证和叙述的基础上,对中国监狱制度及其思想、理论进行研究探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新趋势,要求监狱史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为其赋予了新的研究内容。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郭富纯的论文,在介绍旅顺监狱旧址历史及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监狱史学研究承载着教育后人的重任,建议充分开展对监狱旧址的研究,尤其是以博物馆为载体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监狱史学研究工作者应注重利用各种载体,实现理论研究服务社会的使命。天津市监狱学会吴中跃在总结《天津监狱史》成功编纂的基础上,提出监狱史学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要求,并表达了监狱史学研究走向地方的想法。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公室徐家俊在《保护文脉,留下遗存》中指出,监狱史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监狱遗存的研究价值,发出保护监狱遗存、积累监狱史料的呼吁,提出开展监狱史料的搜集、挖掘、整理、保护的希望。
最后,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马志冰教授做了简短的总结发言,并布署了今后的工作计划。在司法部燕城监狱的支持和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与会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充分阐释了中国监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传承,深化了监狱理论研究;(二)通过对监狱史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针对新时期监狱工作的现实需求,提出了共识性的研究方针,即理论指导实践并为社会服务;(三)研究中心与司法部燕城监狱、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天津市监狱等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实现了监狱史学研究工作的新拓展,希望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开发,加速中国监狱史学研究及监狱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更新:200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