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10年了。
在这10年里,工作在重庆监狱劳教系统里的干部民警们兢兢业业,历经10年磨砺的剑锋,如今已经成为改造各类罪犯和劳教学员们的一柄利剑,为他们割去身上的各类坏习气和恶劣品质,重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3年,司法部决定在全国进行监狱改革试点,重庆市被选为试点城市之一。借着这项改革的良机,重庆市监狱局对全市监狱的整个体系作了大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就是将过去劳改与监管不分的局面进行了彻底改造,用“六个分开”———即人员、机构、职能、收支、资产、监社分开,并成立了监狱企业,制定了监狱企业的规章。
这些改革步骤,打破了过去监管与劳改不分的局面,监狱承担罪犯管理、教育改造、刑罚执行的职责,监狱劳动改造专门机构对外以企业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内负责监狱管理中的劳动改造管理工作。改革后监狱经费的全额保障和监狱生产职能的剥离,监狱生产不再与监狱经费和警察福利挂钩,执法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树立了公正执法的理念,执法制度不断完善。规范了收押、释放、考核、奖惩和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程序,把执法的各个环节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系统的执法制度体系。合理地处理好惩罚和改造的关系,做到依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在罪犯日常管理、劳动安排、基础考核、行政奖励、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关键环节上建立执法规范体系,确保了执法质量。
体制改革以前,重庆市监狱中很多罪犯从事的是“高风险、高污染、高强度、习艺性差”的劳动项目,有6个监狱数千名罪犯从事外役劳动,罪犯难以管理,监管安全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突出,罪犯的合法权利难以保障。2004年,重庆市监狱系统不惜以每年减少2000万元收入的代价,采取“撤、引、调、转”措施,撤除系统内全部高危作业点40余个,撤回了外役劳动罪犯。同时引进电子产品、服装缝纫、毛织加工等重点生产项目20余个,基本实现了罪犯劳动由室外向室内、由分散向集中、由高风险、高污染向低风险、无污染的转移,优化了劳动改造手段,消除了因生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重庆监狱的改革使重庆市监狱对各类犯罪人员的改造取得了优异的成果,重庆监狱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服刑人员改造指导中心”、“社会帮教协会”等针对性教育改造手段,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增强,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明显提高。监狱企业大力引进适合罪犯劳动、习艺性较强的项目。罪犯通过技术培训和劳动生产,可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提高了罪犯劳动技能和改造质量,增强了罪犯刑满释放后融入社会的能力。2006年,有20余家企业到监狱招聘刑释人员,与部分即将刑满的罪犯签订就业协议。
重庆直辖时,全市负责劳教工作的人员只有8名。直辖给重庆劳教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10年来,重庆市劳教局累计投入资金3.1亿余元,新建劳教用房及配套设施13余万平方米,这些新建和改扩建工程设计新颖、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各劳教场所功能设施也不断完善,收容规模由最初的数千人增加到上万人。10年来累计收容劳教人员数万人,其中80%的劳教人员解教回归社会。
目前,重庆市劳教采用了“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三种管理模式,探索实施了“社区矫治模式”,推行“学期制”、“走读制”的所内管理和所外教育相结合的执行模式,“走读制”、社区矫治等教育管理方法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经验做法多次在全国交流。
重庆市劳教局最近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戒毒康复中心,这一康复中心在建设之初就体现了新的戒毒康复理念。康复中心从5个方面入手,一是实施“校园式课堂化”教学,开设了基础文化知识、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等课程,以提高康复人员的文化素养。二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关心康复人员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康复人员的心理压力,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与沟通,使他们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康复戒毒当中。三是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着眼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就业,培养康复人员的一技之长。四是开展文体活动,通过开展队列训练、晨练、篮球、乒乓球、棋类等活动,增强康复人员的体质,培养其团队精神,丰富其业余生活。五是组织康复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重庆的监狱劳教工作,经过10年的磨砺,已经霜刃锋利。同时,监狱和劳教工作又通过刚柔并济的工作方式,使罪犯和劳教学员得到了很好的改造,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新人。
更新:200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