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新中国监狱事业建设的开创者,一位是当年年轻的通讯员——86岁高龄的巢湖监狱离休干部胡金锁老人与淮北矿务集团的退休干部姜均书老人,在分别了近半个世纪后的2006年初春,他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从两位老人青春焕发容光里,从他们共同的追忆中,旁听者的思绪也渐渐被他们牵进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1951年5月,全国第三次公安会议做出决议:“大批应判处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新中国监狱正式走上劳动改造罪犯的历程。
根据中央精神,从农业起步,安徽省开始筹备省级劳改单位……
打起背包就出发,党一声令下,经过抗日、解放战争锋火的胡金锁老人还没有来得及洗去身上的战尘硝烟,在南下的征程中,在开创新中国监狱事业的战场上又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拼搏。
而作为老革命的后代,当时风华正当年的姜均书老人,在父辈的影响下,也毅然投入到新中国监狱事业建设的历史洪流之中。
为了不与民争利,当时的劳改场所都选择在渺无人烟的荒原、荒山、荒滩、荒沟……
普济圩农场是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真是白手起家啊!建场初期,面对的是旧时代留下的一座荒芜、破旧的小农场,四周是十几万亩的水乡泽国,芒苇丛生、路断人稀、蚊虫四起、蒿草遍地;没有房屋,住的是用芦苇搭建的窝棚;供给不足,经常吃得是干硬的馒头和红薯……”
“老领导,我划着小船过河去挖菜,清汤下菠菜,那真是一道美味佳肴”!提起当年,两位老人仍然津津乐道。
肩挑手提,带着犯人一起治江筑堤、疏通河道、围湖造田、垦荒种地,昔日荒凉的土地刚刚展露出一点新颜,可1954年的一场大水,让刚刚开垦的上万亩良田倾刻间又成了一片汪洋,颗粒无收。那一年,从炎炎酷暑到凛冽寒冬,家属、孩子就在白水里安家,吃住在堤上,干部带领犯人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又从零开始,重新建设农场……
生活环境艰苦,改造与反改造斗争也异常复杂、激烈,没有围墙、电网,武装看押力量不足,一大批刚刚被镇压的反革命分子,一有风吹草动便蠢蠢欲动,在开创家园的同时,还要时刻防止犯人集体暴动、逃跑、纵火、行凶等各类监管事件的发生,时常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一个穷凶极恶的犯人挥舞利斧将一位副中队长劈成重伤,另一个家庭险遭灭门之灾。在同洪水的搏斗中,一名上海籍老干部却被罪犯推进滚滚的激流之中……
在两位老人用叙述构建的汗水、泪水乃至生命铺就的时空遂道里,我们看到的是无数先辈们的奉献与执着,寻到的是共和国监狱事业灿烂辉煌的根基,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振荡……
“沧海桑田五十载,艰苦创业普新篇”。当年他们曾经战斗过的普济圩农场,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136平方公里、耕地8万亩,职工1.2万人,总资产2亿多人民币,集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国有农垦企业,当初建设者们构建的田成方、林成网、花果香、鱼满塘的理想蓝图早已变成了现实……
安徽省监狱事业坚持以党的“惩罚与改造人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经过几代监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建成包括部级、省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在内的22所监狱单位,各项工作均行驶在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上……
党的辉煌的监狱工作事业是共和国前进路上的有力支柱……
相聚正是春好时,抚今思昔,五十多年的岁月,两位老人心中生出的是难言的激动……
握着老领导的手,姜老久久难以惜别……
看看当年年轻的小伙沧桑的容颜,胡老的泪水在眼中滚动……
新枝高于老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秉承着老一辈监狱工作者的理想、宏愿,在老一辈监狱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监狱工作者仍在继续为创造安徽监狱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地工作着……
老前辈们,祝愿你们一切都好!
更新:2006-3-30